2013年5月14日星期二

薑女祠文化公園散記


吃罷晚飯,天色尚早,閑來無聊,步出家門,在環境優雅的小區院子裏逗留了幾分鐘,不由自主地踅出院子大門。

沿著熟悉的馬路一路往北,轉過了一個彎,馬上感覺到一絲涼意,驅走了渾身的炎熱與浮躁,一切變得平靜,任憑涼風習習吹拂。眼前的薑女祠廣場上,鑲著 “薑女清風” 的地面不遠,一塊刻著“薑女苑”巨石豎立著,男女老少悠然地散步、談笑。沿著漆水河畔一路向北,匯入來往的人流之中,在和諧與自然中清空思想,感悟自然與生活的和諧。

北行不遠來到薑女祠。薑女祠宏偉的山門、祭亭和孟薑女雕像及踏步層層錯落,渾然一體,山門面闊三間,仿清代歇山式建築,半拱飛簷,正中門額懸掛“孟薑女”牌匾,山門院內,矗立著高達4.5米的孟薑女塑像,高達1.5米的基座上鐫刻著明代陝西巡撫秦揚的《過節婦孟薑祠祀》,兩側豎立著古人歌詠薑女祠的詩文碑。那殿堂式的建築,把一個古老的傳說不斷地傳承;那青磚紅瓦還有門廊兩邊絕佳的對聯:“淚泉不竭薑女傳說滿華夏,殿宇重新同官故裏灑神韻”。院內碑廊豎立著眾多的古人歌詠薑女祠的詩文碑石,昭示著薑女祠久遠的曆史,孟薑女美麗動人的傳說,潔白的孟薑女塑像和那涓涓香甜的泉水,周圍蒼勁有力的松柏、鬱鬱蔥蔥的竹林,還有那院落中一塊巨大的樹木化石,構建出一幅美麗的畫卷。

薑女祠的北側則是新建的青石臺階,蜿蜒曲折而上,直通山頂。那欄杆是仿原木制的,疊疊坎坎曲折於岩石石層之上。兩側的灌木與刺槐、松柏夾雜生長,不及半山腰就能聞見一股清新的槐花香,忍不住吟出幾天前自己創作的幾句粗制濫造的詩句:“春日和煦催人行,晨風悅人陽光燦。閑情悠然入林中,槐花斑斕迷人眼。微風輕送幽香醉,蝴蝶翩飛閑遊去,蜜蜂采蜜自在忙,拂面清風生愜意,陶然忘卻塵世煩。”

到了半山腰,這裏規劃平整並修建了一個巨大的好似即將成熟的黃色巨大葫蘆,靠山的一邊護坡上貼上了一個大小合適的古銅色浮雕,與葫蘆交相輝映,印證著那古老的孟薑女的出生傳奇。北邊不遠的山坡上又平整、修建了一個亭子——又名觀景臺,站在那裏汽車站以北的地方盡收眼底。亭子和葫蘆所在的地方靠外面的一面,用青磚修建的垛口式的護欄,使其彰顯出古老的色彩。

沿著修寶葫蘆向南是一條新鋪修的、纏繞於半山腰的臺階和道路,路寬1.6米左右,穿越於叢林之中,那白茫茫的一片片槐樹林,散發出醉人的槐花幽香沁人心脾,道路在其中隨著地勢起伏,不時地有人從身邊擦肩而過。路邊山坳裏的平地上擺放著一個巨大的仿樹根茶幾,旁邊放著幾個仿制的木墩,和一個個石質休閑座椅,構建出一個清幽自然的休閑好去處,讓人留戀忘返。

山路的盡頭是山坡上一片面積最大的平地,上面修建了一個整個山上最大的亭子——另一個觀景臺,這裏恰好處在山頭上,亭子的外面仍然是用青磚修建的垛口式護欄。站在這裏整個印臺北關地區盡收眼底,一覽高樓低,車輛如螞蟻,亭子的周圍已經被綠化美化的讓人耳目一新。

從亭子的北側沿著陡立的石質臺階,盤山而下,與一條新修的盤山休閑公路交匯。繼續沿公路盤山而上,那平整的水泥路面和路旁帶有古色古香的30盞景觀路燈,新栽的苗木映襯出優美的綠化和硬化,路旁的印臺八景古銅色浮雕和各代文人騷客所題的詩詞,沿路點綴著路旁的護坡,彰顯出印臺深厚的文化底蘊與曆史淵源。每到午後、傍晚附近的老老少少、男男女女,三三兩兩結伴而行於山路上,有的老人帶著隨身聽,聽著優美的音樂或戲劇,悠閑地散步,盡情地享受這優美的環境,幸福的生活。

總體而言,薑女祠文化公園包括景觀、園路、輔助工程三部分,以秦文化為設計風格,集文化展示、健身休閑多功能為一體,力求在山水旖旎的薑女祠山上創造一座融於自然之中的薑女祠文化大觀園。薑女祠文化公園是印臺區政府的一項重要的惠民工程,它的修建使得印臺更加美麗,更具人文魅力,彰顯出印臺深厚的文化底蘊,印臺人的生活會更加幸福、和諧。

太陽悄然地劃過長空,在西邊的山峰上懸掛,不經意間,又躲藏於山後,天空中蕩漾著落日的餘暉,映紅了整個天際,不知不覺中,晚霞又呼喚回了最後的雲彩,一切變得摸不不清,天與地的界限被淡化,一切被重重的夜幕所覆蓋。

踏著輕盈的腳步,帶著輕松、愉悅的心情,沉侵在愜意的夜景之中,走過一盞盞明亮的路燈,品味著優美的夜景,享受著今天甜美的生活。